用爱情经济学计算你的婚姻
爱情是浪漫的。
但经济学的数字计算与法理分析,如同粗鲁的男人,狠狠地打碎了你我心中最美丽的朦胧存在。
充满铜臭气味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,如果用到爱情中,是不是人类情感的末日。
但是,世事就是这么有趣,报纸上整天看到关于离婚财产的诉讼案,婚前财产公证等等。
为什么爱情走入婚姻或者终结的时候,经济学的脏手顿时成为两方拉扯的香馍馍。
难道我们一直下意识地忽略爱情背后的现实张力,而维持其表象的浪漫纯洁。
男女的面子工程,在爱情的过程中,似乎显得颇为悲壮。
比如,一个男人与女人在一起的花费显然是不应当算的,小到一百块钱的花,大到一百万的名牌跑车,掏钱时不该眨眼,分手更不该提起,这样才算是够男人的份儿。
拿得起,放得下么。
女人,为了苗条漂亮,减肥节食,香水服饰,可怕的物质计算。
确实,追女人时(这里姑且以男人为例),要与对方见面,得牺牲时间;吃饭、购物,得埋单;再比如,置办新的行头,买礼物等,都是直接成本。
而追求的过程与恋爱的过程,花时间花精力,必然又放弃许多赚钱的机会,这是机会成本。
幸运的话,两个人可能走进婚姻的殿堂。
然而婚后,爱情的经济风险更大(仍以男人为主人公)。
一则怕遇到拜金女理直气壮地花钱,花到让你破产为止。
二则如果离婚还要面临财产分割,搞不好便是资产大幅缩水,这不仅仅是奉送一半财产的事。
生活化地讲,爱情的生产结果,极可能是在你们中间制造出第三者(生孩子)。
为了养活这个第三者,奶粉钱教育成本成家立业……哪一样不需要人民币。
还有哦,夫妻将牺牲大量的二人世界时间,奉献给第三者。
更可怕的是,曾经的漂亮美眉,生完这个“爱情结晶”,可能会成为水桶状、在街边为几根菜叶讨价还价的妈妈桑……越说越可怕了。
爱情,这个沉重的词语。
它只能是参与者互有所得的生产过程,世间没有免费的爱情。
看看几位经济学者的爱情漫谈,权且笑笑。
从经济上讲,两个人的生活比一个人成本低、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由于这些原因,也就可以把婚姻看成是一个市场,谁更能满足这些需要,谁就是抢手货。
――茅于轼女孩嫁给有钱人的风险更大,原因很简单,假设其他条件相同,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原理,你嫁的人越有钱意味着投资的收益越高,必然承担更高的风险。
――赵晓婚姻契约是“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”。
男女结婚,图的就是长期的合作和保障。
一个52岁的已婚者,是否应该为自己25岁时签订的婚姻契约负责呢。
当然应该负责。
――薛兆丰什么。
嘿,你们问我自己怎么看爱情的经济学分析。
其实,前面只是从那个庸俗的角度漫谈爱情地,当然还是有后半部分地。
爱情是一个生产的过程,生产资料的付出并不是目的,成果才是爱情应该期待的。
一百块钱的花,博得美眉欢心,值得;一百万的跑车,让她出行更方便,值得;牺牲时间用以约会,但可加深双方感情,值得;衣服珠宝,为了让她更美丽,值得;专注其一而不再移情其他女人,完成道德上的情感升华,值得;制造出来的第三者,为自己带来心理的富足与快乐以及人的责任担当,还是值得…… 实呢,爱情就不是个理性产物,经济学的冰冷气质可以让渡到成果阶段。
因为婚姻是需要成本计算。
对于你我,可得或不可得,悲壮到底,方为王道。